父亲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承诺

党建园地 时间:2019-07-19

父亲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承诺


父亲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承诺

父亲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承诺

杨江勇 摄


2010年8月20日,父亲杨善洲因患严重肺心病住进了保山市人民医院。


身卧病榻时,父亲对于死亡并不在乎。他说,重要的不是死,重要的是如何生他很欣慰这一辈子他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即使在人生的最后的岁月,他依然没有愧对自己的良心和入党誓言。


回望父亲的一生,他一生坚守着共产党员的理想和承诺,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做到了“干革命干到脚直眼闭”。他牢守着党的宗旨和初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父亲是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他用自己的切身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言必行,行必果”的无悔承诺。


父亲杨善洲:“我和当地群众已经约好了,不能失信于民!


父亲一生最重视对百姓的承诺,他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父亲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承诺

父亲杨善洲下乡调研。杨江勇 供图


1951年9月,父亲在原保山县西南乡(现在的施甸县何元乡)搞土改。一次,他与篱笆寨、甘蔗地的群众约定了开会,可到了约定时间,天空却下起了大雨,而父亲又感染了疟疾,高烧不退。同事们劝他让其他同志代为开会。但父亲不同意:“我和当地群众已经约好了,不能失信于民!”


最终在同事们的搀扶下,走了6公里泥烂湿滑的崎岖山路,父亲如约来到篱笆寨、甘蔗地。


而在篱笆寨、甘蔗地,久不见父亲的群众们已经开始小声议论:“不会来了,下这么大的雨如果是我也不会来了……”


正说着只见远处有火光一闪一闪靠近。


“是他就是他!”还有人大声的喊“是杨组长吗?”


“是!”会场沸腾了起来,人们大声喊:“共产党说话算数呢!” 


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践行着这一句承诺,

从20多岁起担任县领导直至地委书记,

他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


父亲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承诺

杨善洲(右二)带领职工开挖荒山种树。杨江勇 供图


在任期间,很少待在地委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他说:“与群众一起劳动,能了解到基层情况最真实。”


父亲不怕劳累,不辞辛苦,与群众打成一片,在他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常说:“民才是真正是主人,他是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兵。”


父亲杨善洲:“要想尽办法,让群众吃饱肚子!


1977年3月,父亲担任了保山地委书记。上任后父亲就作出了对百姓的又一承诺:“要想尽办法,让群众吃饱肚子!”


守着这个承诺,

父亲一头扎进了工作中。


父亲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承诺

杨善洲在任期间,很少待在地委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杨江勇 供图


他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着力推进农村各方面改革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稳定农业,提高粮食产量上。他带领农业科技部门的骨干,在保山板桥、施甸保场、昌宁漭水等地建立了粮食生产的地区样板,坝区搞“三熟”样板,种植早稻、中稻、晚稻,另外在保山的北汉庄、施甸的里山头等山区搞苞谷谷样板。他自己有0.5亩样板田,每次下乡除了查看农民群众的种植情况外,就是照管自己的样板,为粮食上台阶拿出最有说服力的数据。


农村改革和农业科技让农民找到了吃饱饭的路子。1978年“京国92”杂交水稻在板桥引进试种成功,亩产由原来的3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小面积推广后,亩产又达到了创纪录的700公斤,最高的甚至达到850公斤。父亲马上组织全区五县的领导和群众到板桥参观,实地收割验证,迅速将这一品种向全区推广。1978年,全区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达11亿斤;1980年,总产又达12.85亿斤;1982年,总产量又上升到13.6亿斤,人均有粮710多斤,在1976年的基础上增长36%。


父亲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承诺

60年代样板实验田从平地到收割杨善洲都亲自参加。杨江勇 供图


饥饿的年代终于结束了,保山群众的肚子饱了。保山农业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1980年,国家农业部在保山召开了农业生产示范现场会;保山地区水稻单产在全省多年一直排在第一,被省上列为农业生产主产基地,古老而偏僻的保山“滇西粮仓”的美誉终于实至名归。父亲实现了对百姓的承诺,百姓们也亲切地称他是“粮食书记”“保山的总农艺师”


父亲杨善洲:“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1988年父亲退休后,他谢绝了组织按规定到昆明安家修养的厚意,留下了一句话“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说过的话就要兑现,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


留下这句话,

父亲卷起铺盖,

带领从各方调集的18匹马、15个人,

一头扎进了荒无人烟的大亮山,

一干就是22年。


父亲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承诺

这就是父亲杨善洲住了9年多的窝棚。杨江勇 供图


没有住的地方就地搭窝棚、没有水就到几公里外的山去取、没有照明就用篝火和马灯……晚上寒风阵阵刮起,大家冻得吱吱发抖无法入睡,只能起来挤在一团烧起篝火互相取暖。


父亲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承诺

1990年杨善洲在林场观察树苗长势。杨江勇 供图


这样的情况到了1994年才逐渐改善。可想而知,当时条件是有多困难。但是不管有再大的困难父亲也没有退却,而是以坚定的信念,迎难而上,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昔日的荒山如今已变成价值上亿元的绿色林海。


2009年,父亲毅然将价值达3.6亿元的林场无偿交给国家。鉴于他对地方建设事业的无私奉献,保山市委、政府,施甸县委、政府分别给予他20万元和1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但父亲依然将其捐献给了社会。


父亲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承诺

2009年7月,杨善洲到林厂 。杨江勇 摄


现如今,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热潮,父亲便是我们身边的生动教材。但总有一些人推辞:“杨善洲精神太‘高大上’了,学不了……”但我却不这样认为。


父亲的一生,

没有豪言壮语,

只有平淡朴实的语言;

他贫穷,

粗茶淡饭,

一生没有任何积蓄;

他固执,

执着造林,

心无旁骛,

“老牛拉车不回头”;

他豁达,

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

“草帽挨乌纱”,

平凡铸伟大。


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这就是我的父亲杨善洲,他就是我们当代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来源:云南网








父亲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