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昆明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实验室传出一个好消息:技术人员在对实验室饲养的人工白蚁进行精心喂养和试验观察时惊喜地发现,实验室培育的人工白蚁巢长出了第一朵鸡枞菌。据悉,这是目前为止实验室人工培育条件下实现的首次鸡枞菌出菇案例。
昆明市林草科研所正高级工程师甘云浩介绍,人工培育鸡枞菌难点在于培育出原始的蚁王蚁后,蚁后还要能成功产卵,孵化出第一代小工蚁,并在人工接种情况下形成带有鸡枞菌种的菌巢。其次,人工饲料要能满足白蚁菌巢生长。此外,还有对温、湿度的控制。最后,菌巢上要能形成鸡枞菌的原基并能正常生长,形成子实体。实验室培育好带有菌巢的白蚁巢后再放到野外回归种植,种植2—3年开始催菇。
实验室培育的人工白蚁巢出了第一朵鸡枞菌 昆明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供图
楚雄日报2022年8月报道,位于楚雄州南华县雨露乡绿耳蚁巢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白蚁鸡枞菌保育仿生种植基地,也在白蚁鸡枞菌培育领域有喜人的成绩。基地占地100亩,完全模拟野生鸡枞菌的生长环境。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文平博士介绍,培育野生鸡枞菌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种苗培育,二是出菇管理。首先,完全模仿自然条件下菌种与白蚁巢穴的生长环境,培育出白蚁与鸡枞菌共生巢作为种苗;然后,在自然条件下实行催菇,让破土的鸡枞菌能够达到80%—90%的出菇率。
“这两点的实现也是我们进行规模化推广种植的基础。每年8—12月下种,6—10月收获,3年可实现初产,5年可实现盛产,2023年,基地将进入规模化采收期。”文平博士说。2022年,该基地种苗前期工作的产能已达到年产10万苗,供不应求。在白蚁鸡枞菌保育仿生种植基地的示范带动下,罗文村种植白蚁鸡枞菌面积扩大到300亩。下一步,白蚁鸡枞菌将在南华县开展规模化推广种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随后,记者联系到云南省野生菌发展保护协会副会长刘子文。刘子文介绍,人工干预的白蚁鸡枞菌技术已提出多年,也取得了很多进展,但目前市场上还未出现量产规模的产品。鸡枞菌和白蚁有共生关系,特殊的生长环境和气候,也对其人工培育实现量产有更高的要求。据进行此项研究的专家透露,预计今年会有一批出菇,但产量还不能确定。此外,刘子文表示,有不少其他野生菌品种也实现了人工干预,如谷熟菌、黑松露等。但因大多数野生菌品种的生长都有极为苛刻的特定环境,人工干预都是尽力营造和模仿自然环境下野生菌的菌种与共生树种等的生长条件,在产量上目前还不是很稳定。对于其他野生菌,如牛肝菌等的人工干预,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刘子文说:“已经实现人工干预的野生菌品种,如谷熟菌、黑松露等,与野生采摘的此品种菌子相比,在外观、口感、营养价值等方面并无太大差别。”刘子文表示,野生菌的人工干预研究有很大意义。“带有菌种的土壤对于生态和水土保持都有很好的效果,并且与其他农作物相比,种植有菌种的树种投入产出比也更高,经济效益更好。”
目前,野生菌因产量小,价格居高不下,野生菌的人工干预可以助力野生菌在更广范围的推广,让“野生菌自由”不再遥远。
2022年10月,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岜夺食用菌生产基地通过自养白蚁、培育鸡枞菌种,成功实现人工种植鸡枞菌。
在云南斯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岜夺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已经培育出黄皮鸡枞菌种。但就算黄皮鸡枞菌种培育出来了,没有白蚁蚁巢,鸡枞还是种不出来。因此,该公司从山上引来蚁王、蚁后进行培育。经过3个月时间,已经产了近千只小白蚁。当白蚁达到3万只左右时,蚁巢的规模才能达到长出鸡枞菌的条件。
“所以我们现在主要攻克的不是在鸡枞菌的品种、种子上的研发,而是在蚁源上的研发,因为只有有了足够的蚁源,鸡枞菌才能生长,如果没有足够的蚁源,鸡枞菌种植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公司技术总监刘锡福说。
2022年,该公司已在野外试种成功黄皮鸡枞,基地正在培育大量的白蚁,准备大面积种植。
鸡枞是云南最出名的野生菌之一,被称为“菌中之王”,其肉质肥厚、鲜甜可口,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但鸡枞菌的生长却离不开白蚁。
鸡枞菌属于真菌,白蚁在筑巢时会把鸡枞孢子带到巢穴,白蚁的巢穴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这些孢子受白蚁唾液的影响,会发育成小白球菌,这些小白球菌会发育成鸡枞菌的子实体,子实体是鸡枞的主要食用部位,可以说,没有白蚁就不会产生子实体。因此,鸡枞都生长在白蚁窝上,鸡枞和白蚁存在共生关系。由于鸡枞的生长跟白蚁有密切关系,人工很难栽培,这也是鸡枞虽然好吃但无法量产的原因。
编审:罗凤莲
终审:王慧卿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五华科普):【热咨询】鸡枞菌人工培育实现重大突破!吃野生菌要注意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