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一、项目带动 让基层组织能“战”
项目化推进基层科普设施建设。新建成瓦恭小学创客与人工智能教育活动展示中心,让农村孩子接受现代科技教育,掌握初步人工智能知识,提高了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
项目化推进引入食用菌种植技术。2020年五华区科协党支部引入“外脑”建设“党建科普示范基地”在西翥街道办事处,引入食用菌种植技术,推动新民社区花坡居民小组成立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结对的西翥街道办事处花坡村民小组走以合作社主体、党员示范、村民参与、产业转型、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二、培训推动 让农民群众能“富”
邀请相关领域教授专家和致富带头人针对性授课,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让农民群众从“富脑袋”到“富口袋”,让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把情况摸清。在制定培训规划过程中,通过“三轮征集”,全面细致了解农民的培训意愿,反复分析农民需求,确定培训专业和内容,顺应农民新期盼。
把问题找准。立足区情农情,强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有效化解了乡村人才力量不够、科学技术基础不强的问题,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提高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
把服务做实。从试种到推广再到技术指导,通过邀请专家授课、走访交流学习、举办农业技能竞赛等方式,综合运用教材、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现场参观指导等方法,将科技服务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三、人才驱动 让科技向乡村延伸有“力”
科技赋能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培养。利用在线教育等平台开展差异化培训,如对普通农户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对职业农民开展农业数字化培训,让村民能够结合自身需求迅速及时地接触到好用管用的新知识。近两年来,五华区科协为辖区农民精准普及和推广蔬菜栽培技术、樱桃种植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盆景栽培等涉农技能专业和电脑操作、茶艺培训、中式面点、中式烹调、插花技术等生活实用技能培训专业。培训设置25个专业,完成40余期培训,参加人员达2000余人。
科技赋能三农精英下乡。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除农村人才向城市流动外,也意味着社会精英向乡村流动。如五华区科协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专家学者指导辖区农村学员了解菌类栽培技术,研究培植出多种种植难度较小,成本较低的新菌种。
下一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思考
平衡区域发展。帮助基层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出台针对性的举措,在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均衡村与村之间的倾注精力、政策倾斜。
提升乡村干部能力水平。提供培训机会,使村干部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真正做到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引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乡村的自然禀赋和文化积淀,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自主培育的特色产业项目。
编辑:丁 锋
编审:罗凤莲
终审:王慧卿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五华科普):【科技赋能】五华区科协“三个联动”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