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近日,重组新型冠状病毒(2019-COV)疫苗(腺病毒载体)Ⅰ期临床试验正式启动。第一批志愿者已经接种了疫苗,正在度过他们为期14天的隔离观察期。
Ⅰ期临床试验要求志愿者为武汉地区常住居民,共招募108人。据报道,这108位疫苗志愿者均为非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并被分为低、中、高三个剂量接种组,接受隔离14天和后期的持续观察。
网友称这108位志愿者为“108好汉”,这“108位好汉”来自各行各业,有大学教师也有00后的大学生,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他们是城市里的英雄!
据《科技日报》报道,Ⅰ期临床试验要求志愿者为武汉地区常住居民,共招募108人。高校教师大白(化名)就是其中一位。“我们都是一条心,想让武汉快点好起来。”3月21日晚,他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志愿者的想法都很简单,就是要为疫苗研发作点贡献。
根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上的公开信息,该临床试验的主办单位为军事科学院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试验的目的,是测试和评价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种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以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为载体,可表达新型冠状病毒S抗原。
疫苗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这样解释它的原理:在“学习”病毒的前提下,对病毒进行“手术”,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改造出一个我们需要的载体病毒,并注入人体产生免疫。
重组新型冠状病毒(2019-COV)疫苗
Ⅰ期临床试验将志愿者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3组,每组36人。在注射疫苗后半年内,医学团队会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多次随访,看其是否有不良反应,以及体内是否产生抗S蛋白特异性抗体。
3月17日凌晨,一直关注着疫苗研发进展的大白搜索到了报名渠道,提交个人信息报了名。18日下午,他接到了体检通知,当天傍晚,大白就赶到了体检地点。和他同批接受体检的志愿者还有五六人。
3月20日,大白正式接种了疫苗。时间他记得很清楚,是当天中午12时39分。“就觉得骄傲、光荣。”他说。
对于可能的风险,大白已经有了充分了解。他感慨,年轻时,无畏是因为无知。年纪渐长后,他更欣赏那些明明“有知”却依然无畏的人。“这段时间来湖北、武汉的医护人员,他们最清楚病毒的风险,但他们义无反顾地来了。”大白说,“现在他们的任务完成,该我们站出来和病毒做斗争了。”大白在入组疫苗试验之前,就是社区志愿者,为邻居们跑腿,运送和分发物资。
出发之前,大白尽力用儿子能理解的方式跟他解释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读一年级的孩子一向喜欢航空航天,他做了个总结:爸爸这个就像登月一样,爸爸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
任超,今年36岁。武汉大学做行政管理工作。新冠疫情暴发后,他一直留守学校,负责维护校园秩序。闲暇时,他开着自己的车,接送在一线拼命的医护人员。
任超说,在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时,有这样一幕令他难忘。医护人员上车时,为避免与他近距离接触,总是会很自觉选择坐后排。期间,尽量少的与任超交谈。下车后,医护人员还会摸出酒精,把刚才坐过的座椅,消消毒。
“这些可是在一线为我们拼命的人,还这么待我,我能做点什么呢?”从疫情暴发到3月18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和现有疑似病例首度出现三个“零”,任超一直想着还应该做点什么,他跟朋友说,“都是成年人了,要脑中有科学,心中有道义。”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3月17日,任超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临床试验招募志愿者的启事,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东湖风景区的常住居民优先。家住武汉市武昌区的任超当即就报了名,想着“全国都在帮湖北,帮我们,感觉自己像欠了个天大的人情,这次自己终于可以做点事情了”。
等回到家,任超才将报名的事告诉母亲。母亲一开始不同意,他就把道理摆了一通,“我是党员,还是个‘光棍儿’,我不上,难道让拖家带口的去啊?”“哪怕我‘挂’了,党和国家也会照顾你,要相信党和国家。”母亲最后同意了。
任超每天都会在抖音上更新自己接种疫苗后的状态,“原本只是想记录下自己这段经历,没想到这么多人关注,给点赞,给加油”。这让任超觉得“受宠若惊”,“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真正伟大的是科学家和支援湖北医护人员”。
任超:隔离第三天一切安好 (视频来源:中国青年报青蜂侠)
19岁的志愿者秦媛媛接种重组新型冠状病毒(2019-COV)疫苗
根据新冠疫苗临床研究志愿者招募启事,此次志愿者要求是18-60周岁无新冠肺炎病史的健康人群。市民通过网络主动申请,体检合格后,才能参与临床试验。
秦媛媛家住江汉区,近段时间每天在家上网课。3月19日,老师赵燕春在年级大群转发通知,“大家可以报名参加临床实验,记住,自愿的。”
秦媛媛报名了。次日上午,接到工作人员通知,3月21日去医院进行体检,如果合格,则参加下一步临床试验。
“这次疫情中,全国那么多90后医务工作者奋战在一线,他们的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可以做点事情。”秦媛媛说。
她的父母双双在社区做志愿者,每天忙碌着。20日中午,秦媛媛将自己要去做新冠疫苗志愿者的信息告诉了父母。父母先是一惊,接着在网上查阅资料,又给熟悉的医生打电话询问,最终才放心让女儿去。“女儿长大了,父母为你的勇敢感到骄傲。”
临出发前,奶奶得知孙女要去参与疫苗试验,特意煮了六个鸡蛋,“你带着,好好补补身体”。
3月21日秦媛媛体检当天,还碰见了同班同学罗杨芳菲。并未提前约好的两个人竟然想到一块儿去了,都感觉对方十分勇敢。
志愿者接种重组新型冠状病毒(2019-COV)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27岁的朱傲冰一直在为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
从老老实实“宅”在家中,到成为社区志愿者在寒风中搭帐篷。
现在,朱傲冰多了一个身份:首批重组新型冠状病毒(2019-COV)疫苗(腺病毒载体)Ⅰ期临床试验志愿者。
志愿者朱傲冰。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当天晚上,他把报名志愿者的事情告诉了父母,他们只是叮嘱朱傲冰照顾好自己。那天晚上,朱傲冰很激动,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接下来,志愿者们就进入了14天的隔离观察期。
前几天,学校的媒体采访他,问他担不担心注射疫苗带来的风险。他说,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必须抛开一切顾虑,站在人民的前面,这才是一个退伍士兵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事情。
“108好汉”感动了无数网友,
网友纷纷留言,
感谢108位好汉挺身而出。
了不起的武汉人,
了不起的科学家。
疫情面前,
每一份无私都是伟大,
每一份努力都是伟大!
感谢你们的努力,
让这个春天的到来,
显得更加温暖!
文章综合整理自 |
科技日报《“该我们站出来和病毒做斗争了”——我国首批志愿者已接种新冠肺炎疫苗》
封面新闻《好消息!中国新冠疫苗已经注射进人体》
武汉晚报《首批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亲历!“总要有人站出来”》
澎湃新闻《志愿者口述:接种新冠疫苗需要什么条件》
央视网《疫苗新进展!首批志愿者已注射》
光明日报《注射新冠疫苗的108位好汉,全网刷屏赞》
大家都在看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