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
真正让社会治理有抓手、有力量
强化书记抓党建项目化管理,持续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探索实施“13337”工程,率先推动“吹哨报到”改革、“红色物业”建设、“四社联动”服务,围绕网格化管理升级,实施“以诉为哨、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工作模式,实现“多网合一、一网打尽”,让基层治理“各条线”顺起来。截止目前,共“吹哨”1300余次,部门“报到”1800余次,受益群众41万余人。
率先推行区域化党建“双报到双报告”工作机制,首批1700余名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在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等工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在街道设置应急处置中心,在街道社区建立环境和物业管理服务机构,推动横向拨付资金直接下沉,为全区街道增加保障经费3000万元。落实基层减负各项措施,建立街道赋权明责“两个清单”和社区准入“四个清单”,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考核等经济职能,向街道下放对区直部门考核评议打分权等5项权力,让基层治理“主心骨”硬起来。
突出民生为本
真正让群众收获有“质感”、有“温度”
聚焦群众身边小事,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打造三级党群服务中心集群,统筹行业部门服务中心“五心联动”并联审批机制,形成政务服务“一张网”,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聚焦群众生活难事,健全基层民主协商机制,积极推广居民自治、社区协商制度,目前,在40余个无人管理小区通过居民协商引入物业或“准物管”,为老旧小区安装电梯28部,切实解决266户1000余居民出行不便的问题。
聚焦群众安全大事,推进市域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平安五华攻坚行动,开展“零容忍”严打整治,近半年打击处理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2万余人,各类警情指标呈现“7升4降”良好势头。同时,积极拓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运用楼宇调解、律师调解新模式,开展公共法律“线上+线下”服务,成功调解纠纷8000余件。
强化多元参与,
真正让为民服务有载体、有活力
依托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1个,入孵社会组织2个,吸引招募28个社会组织入驻开展服务。
搭建“党建引领、智慧众治、志愿圈圈”社会治理平台,推动志愿服务向全民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转变。目前,吸引了5000余名志愿者、160余个志愿服务团队和42个爱心企业加入。
建成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35个文明实践站,持续开展“微小不文明行为”整治活动,全方位、多途径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在疫情防控期间,还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模式,探索“1+1+3+N”网格化包保、“3+2”人员分类处置等务实有效的工作模式,形成了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工作格局,筑牢城乡社区“防疫网”,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我家昆明):五华区:努力争当全市区域治理现代化的排头兵